关灯
护眼
第411章 点翰林(第1/2页)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892年春,蔡元培再次赴京补应复试、殿试。复试后被列为第三等(补试不能列入一、二等)。

    接着参加在保和殿举行的殿试。

    殿试只考策论,蔡元培充分发挥了博览群书和博学强记的优势,对其中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

    本年会主考官为户部尚书翁同龢,殿试阅卷大臣为工部左侍郎汪鸣銮。

    结果,蔡元培考取第二甲第34名进士。

    本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同科考中者还有:唐文治、叶德辉、汤寿潜、张元济、屠寄和沈宝琛等。

    我们能够看到,这其中的张元济,是对蔡元培后来的人生,极为重要之人。

    对于殿试,蔡元培回忆说:“上来,殿试是专讲格式不中内容的,只听说张香涛氏(张之洞)应殿试时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我那时也没有拘格式,而且这两年中也没有习字。仍是随便一写,但结果被取为二甲进士。闻为汪柳门(汪鸣銮)先生所赏识。有位阅卷大臣,说此卷的字不是馆阁体。汪说,他是学黄山谷的,于是大家都在卷子后面圈了个圈,就放在二甲了。”

    如果是专为了练字而故意拖后两年,两年里为什么不练参加科举需用的馆阁体呢?这和前边说过的后一种说法不是很矛盾吗?

    黄山谷就是被称为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他自号山谷道人,书法在当时是很受推崇的。

    此后又通过朝考,蔡元培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为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庶吉士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

    该职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和所有新科进士一样,蔡元培要留在京城盘恒一段时间,期间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拜会各方人士。

    按照惯例,通过考试的同科士子都要去拜谒主考官翁同龢。其实,这也是例行公事、走一走过场。

    大概因为这样,翁同龢对一批批的来访者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并无印象,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往往简单地记下“新庶常来者八九人”“新门人两人来见”,连名字也不记。当科的状元、探花来访,也只记了“刘福姚来见”,“陈生伯陶来”而已,惜墨如金。

    有意思的是,在1892年6月1日的日记里,翁同龢记道:“新庶常来见者十余人,内蔡元培,乃庚寅贡士,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材也,绍兴人,号鹤青,向在绍兴徐氏校刻各种书。”

    这真是有些奇怪,他对蔡元培的印象深刻,简直是刮目相看。是不是因为蔡元培的“怪八股”呢?或者是对其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印象深刻。

    短短四年里,蔡元培乡、会试连捷,挤身翰林文苑。其踌躇满志,自不待言。而作为光绪皇帝老师的翁同龢是何等人物呀?能得到这样的朝中重臣的青睐,是何等的荣耀呀!

    一时间,年纪轻轻的蔡元培,成了“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名人士大夫了。

    从清朝中叶以降,殿阁大学士、总督、巡抚、军机大臣这些朝廷的要职,大多系翰林出身。对于蔡元培来说,诱人的政治前景正在向他频频招手。

    “点翰林”之后的第二年,蔡元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游历中度过的。

    初夏时节,他先到宁波,又到上海,然后乘船溯长江西下,游览了南京,镇江,扬州及靖江县。此次出游,他曾有散片日记,载述行程。

    秋风乍起之时,他又取道香港来到广州。与在广雅书局任职的陶濬宣等一般朋友,诗文酬酢,观澜华南名胜。

    在广州南园,他曾戏作该省乡试题《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篇。陶濬宣征得当地名士朱一新、徐琪、吴翔寅的评语各一则,辑印成《蔡太史拟墨》。

    在此期间,陶濬宣多次向蔡讲述廖平在广雅书局时,对经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康有为为承其学说做成《新学伪经考》,引起士人不同反应等情况。蔡元培对此颇为关注,特意搜求廖康二人已印行的著作,以备研读。

    冬天来临时,他又赴潮州,汕头等地。一直到转年的春天,才起程北返。

    按说,身为庶吉士,到各地考察风土人情,是必修之课。

    但这些等待重用的“翰林”,前途不可限量,谁知道以后能当多大的官?所以,各地官员都争先打点。因为等这些人高居庙堂时,再想亲近就不容易了。反正都是公费,人情可是个人的,何乐而不为。

    久而久之,这些新贵人们,也都趁此机会,公费旅游还能赚些外快,被人们称作“鬻文卖钱”。不管蔡元培此行是不是有此意,所谓瓜田李下,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也不足为怪。

    但是,不管怎么说,近一年的游历,蔡元培几乎走遍了自1842年以来最早与海外通商的口岸和地区。这对于一位中国传统教育塑造出来的青年士大夫来说,其意义恐怕不仅仅是在补足“读万卷书”的缺憾,而行万里路。

    西方近代文明和洋务新政的清新气息,足以使他扩展视野,更新观念。蔡元培游离广州期间。康有为正在长兴里万木草堂招徒讲学。士林风气的更化和改革潜流的涌动,蔡元培不可能毫无觉察而无动于衷。

    尽管上述感受可能尚属朦胧意识,但随着世事的变迁,会逐渐清晰起来的。

    1894年春,蔡元培从广东返回绍兴。随即赴京参加散馆考试。这是对翰林院庶吉士进行甄别,以决定任用的一种例行考试。应散馆后,蔡元培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至此,不满28岁的蔡元培,已经达到了当时读书人羡慕不已的科举道路之极。

    接下来,蔡元培便开始了供职翰林院的京官生活。

    应同乡先辈李慈铭的邀请,他兼任了李慈铭之子李承候的家庭教师,为其讲述《春秋左氏传》;同时,他还为李慈铭代阅天津问津书院的课卷。此时的蔡元培一个人在京,平素就寓居李家。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页
随便看看: 神族酒楼昊天大圣带刺的女人花奶爸的传奇人生九星仙侠剑超次元穿梭青金石秦尘楚凝诗小说反派团子在八零天命神婿鸭梨大山我没想搞事完美之九叶遮天斗破之千锤百炼谍变回国后,狼狗弟弟跪求复合穿越异界:社恐女被迫登基了狐与将军林雪落封行朗.阿塔拉世界三国:战场装死我成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