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卷 发轫之始 第0022章 能臣可立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皇帝看经筵礼仪方面的事务都已经讲明,就让在场的人除了孙承宗以外都离开大殿。文华殿只留下君臣二人谈论国事,他们身边用高大的屏风围住以求达到隔音的效果。

    朱由校封闭廉泉闸,强化听觉,这让他能听到百丈之外的细小声音。皇帝要求所有的太监宫女离大殿三尺之外,如有敢靠近的,格杀勿论。

    “孙先生,朕刚才谈经筵的事情,你有什么高见吗”

    “陛下崇尚简朴,务求实效,有太祖成祖之风,微臣佩服。”

    “说实话,朕不想只是把这经筵用做学习儒家经典,朕有别的想法,”说到这,朱由校顿了一下,牛饮了一杯茶水,“朕希望把经筵作为一个制定国策的事务,一切从简,是只有少数人才能秘密参加的活动。”

    孙承宗听完很吃惊,因为按照儒家治国理论,政治是国家的政治,不是私人的政治,君臣私议必须减到最低限度。朝廷议政时,大臣奏事,言官弹劾,都公开进行,并由史官做记录。在儒家言论里,这样做可以避免大臣惑君,小臣进谗言。

    但是孙承宗毕竟是个干练、有智谋的能臣,他也理解政治舞台少不了黑幕,没有黑幕就没有帝王的神圣,圣上自有苦衷。

    看着老臣沉默的样子,朱由校突然有点担心孙承宗会不会反对,他又解释了一番:

    “孙先生,依朕之见,如今朝堂上人多嘴杂,良莠不齐。古人所说的兼听则明,如今是瞎听则乱。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就被这些嘴皮子功夫厉害的官员搞砸了。那熊廷弼在辽东掌军大有功劳,但却被这些纸上谈兵的文臣搞得灰头土脸,什么都不是了。”

    “陛下所言极是,微臣赞同。微臣为陛下所驱驰,不辞劳苦、凶险。”

    “孙先生不必如此,朕要你做内阁首辅,不是冲锋陷阵的死士。”

    虽然早有预料,但皇帝亲口说这句话,孙承宗心中还是激动万分,兴奋不已。

    “仆有幸为陛下所赏识,仆当效古大臣之风,还威福于圣上,为天下黎民百姓创一个国家昌隆的盛世。”孙承宗再次叩头行礼。

    “先生,不必多礼。”朱由校急忙下来搀他起来,“先生啊,你在当上首辅之前,能否为朕举荐几位贤才啊”

    “陛下要找什么样的能臣干吏呢”

    “首先,如今辽事危急,东虏凶猛,朕需要能制造优良火器的专家。其次,朕需要一个了解海上走私的官员。这样的大臣,你能推荐几个吗”

    “回陛下,通晓西洋技术、擅长火器制造,这样的能人在我大明有不少,仆知道的最厉害的一位是正在天津养病的徐光启。知晓海防,在海上航行过的大臣不多,这最有才能的一位是万历年间被罢官的袁可立。”

    “好,

    朕知道了。你先回去准备经筵的内容。”

    孙承宗走了之后,朱由校把廉泉闸打开,这道体闸只能封闭半个时辰,超时耳朵会剧痛。在他和孙承宗谈话的时候,没有太监宫女靠近偷听。

    徐光启,是明末的一位大科学家,穿越者是知道的,他马上下诏,令徐光启立刻回京见驾。袁可立,他根本不熟悉,先皇朱常洛在八月十七日,下旨任袁可立为尚宝司司丞。

    尚宝司是掌管宝玺、符牌、印章的机构。让袁可立到这里当官,算是有点福利的闲职。

    皇帝命王安把袁可立的资料找给他,朱由校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袁可立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能臣。

    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人。

    万历十七年,二十八岁的袁可立考中进士后即被授职苏州府推官。

    就财政税收而言,苏州是当时天下第一大府,推官虽说只有正七品,却担负“理刑名,赞计典”的重责,除主管刑狱、审理案件之外,还参与对辖区官吏每三年一次的政绩考核。

    作为天下富郡的苏州,其实也是一潭“深水”。苏州人一向有好打官司的习俗,任职推官的袁可立,首先要面对的是名目繁多的各类诉讼案件。不仅如此,苏州府吏擅长作假,官僚互相欺骗,要对付这些老奸巨滑的属吏,对初涉官场的袁可立来说并不容易。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袁可立显然没被眼前困难吓倒。那些奸滑的胥吏以为袁可立年少可欺,便有意想刁难他,将堆积如山的案牍抱到他面前,等着看他的难堪。没想袁可立拎起笔来,“片言立决,如风扫箨,爰书无只字出入”。那些人看得目瞪口呆,自此之后在袁可立面前无不战战兢兢,收形敛迹,再也不敢放肆。在任职推官期间,袁可立平反了大量冤案疑狱,深得百姓好评。

    苏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办涉倭案件时,发现被指为倭寇同党处以极刑者一时竟多达千余人,至殃及株连老幼无辜。于是他不惜得罪急于邀功的高官权贵,对案件进行重审,先后使数百名无辜百姓渔民免遭屠戮而获释。

    当时袁可立奉命汛期巡海,一李姓千总邀袁可立共饮,席间出赠三把倭寇“武士刀”,袁可立审视之,见刀面光洁如玉,精美异常,袁可立致谢后将刀奉还。但凭经验发现这并不是倭刀,而是来源于属国琉球。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明军上报在崇明县擒获倭船一只,军方指称上有倭寇三十四名,南京为之震动,于六月二十四日上报至京师。并夸大战报说打了胜仗,击毙倭寇数百,还有大量物资船械。急于报功的军方要求迅速坐实结案将人犯处决,推官袁可立在审验时发现没有战俘的任何口供,坚持不可草菅人命。

    袁可立接手时,发现被指倭寇的实际人数只有二十人,且两人已毙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药致

    哑,偶有能语者“皆鸟语不可辩”。袁可立据理力争,主张将人犯缓死暂系吴县监狱。

    重新查验所缴获的物品,竟惊讶地发现三把“倭刀”很是面熟,仔细勘验后发现就是千总在数月前让自己看过的那三把“倭刀”,又被当作“战利品”上报其中。于是顿觉案件大有蹊跷,推翻前案进行重审,马上找来李姓千总对质,但千总盛气凌人,死不承认诬良为寇,并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说就是在海上俘获的倭寇。

    十一月二十五日,琉球贡使来中国转至南都,袁可立请他们指认,“倭寇”见贡使至,大哭,贡使一眼就认出这些全都是琉球国良民,是一次在海上运输粮食时因风漂落才不幸被官兵捕来的,贡使所述人数特征完全相合。后来这十八个琉球国民被无罪释放回国与妻子团聚。为感谢袁可立救命之恩,在琉球国建庙塑像奉祀,敬若神明。

    结果上报京城,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神宗御批:“今后沿海地方获有夷人船还要详译真伪,毋得希图功赏枉害远人。”

    万历二十二年冬,袁可立治行报到吏部尚书孙丕扬那里,以政绩第一拟擢升给事中,受到万历帝特别召见。时有吏科都给事中林材者巡苏州,官员们都畏惧他,行跪拜大礼,独袁可立按法定礼节长揖不拜,林材就此怀恨,挟私报复阻遏,当地驻军为袁可立鸣不平汹汹不已,袁可立作长揖平息事端。

    奉命巡视京都西城,有皇帝宠幸的弄臣仗势杀人,百官不敢问,可立重捶抵罪,将罪行张榜于五都衢。这时便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门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将说者逐出门外,众阉恨之切齿。

    然而,皇帝绕过内阁直接下中旨豁免弄臣。袁可立不给皇帝面子,毅然抗旨将弄臣正法。京师称“真御史”。自袁可立巡城,无论皇亲国戚或朝中大臣,凡贪纵不法,袁可立皆一并弹劾论处。京中万民呼“袁青天”。

    万历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门,时皇帝宠信后宫,弄权误国,朝纲废弛。袁可立上疏:“礼祀不亲,朝讲未视,章奏不以时批答,废弃不皆录用,传造日增,赏罚日滥,非所以尽修省之实。”

    袁可立尖锐指出时局之艰危:“西虏跳梁,播酋负固东海,倭患未熄,中原灾害频仍”,并直接把矛头指向万历皇帝:“郊视不亲,朝讲久废。章奏之批答不时,宫府之赏罚互异,叙迁有转石之艰,征敛有竭泽之怨。是非倒置,贤奸混淆。使忠者含冤,直者抱愤,岂应天之实乎”

    疏上,神宗大怒。于万历二十四年正月初十将袁可立削职为民,沉冤达二十六年之久。

    罢官期间,袁可立与文友结联诗社,教化地方。礼贤父老,调停事务,代民请减赋税徭役。与同里大司农李汝华丈量厘清睢州田赋。又于万历四十三年力请大修睢郡城池,自此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

    本章完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夫君不好惹:狂宠锦妻前夫有毒:1000万夺子契约时光倒流遇见你神隐的大陆十星至尊闪婚厚爱:我的老公傻白甜重生之南朝争霸武战宗师华界帝君请和我谈恋爱吧帝长歌天才萌宝:总裁爹地放肆宠反派宦官总撩我不会打网球的咒术师不是好coser[咒术回战+网王]世界第一的莉莉殿下[西幻]大佬爹今天也在垒坟头从御兽宗回来后我的绝色小师姐奈奥斯特奥特曼海贼:行走于黑暗中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