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百零四章 忆古今酒泉说福禄,进南山石窟有洞天(2)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con808380”>

    姜孝被点将,虽然有些意外,但毕竟跟随谢瑍日久,知道谢瑍定有深意,思索片刻,抱拳一礼,方开口言道:“大公子,小人所见多乡里街头,希望不要误导公子。”谢瑍微微一笑,“但讲不妨。”

    “小人以为,黎民之苦首在食不果腹。穿的不好住的不好尚在其次,吃不饱饭就难过了。年景好尚能勉强糊口,若遇灾年,几乎毫无自保之力。”姜孝停了一下,看看谢瑍,缓缓道:“加上地方官吏严苛,盗匪时常出没。甚至朝廷赈灾监守自盗者有之,官匪勾结者亦有之。”姜孝叹了口气:“如此吏治,纵有善政,天下难靖”。

    “守礼兄,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啊。”谢瑍点头道:“守礼兄可曾想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境况呢?民以食为天,食从何来?追根溯源的话,是黎民百姓从土地上产出的。地在何处?有多少黎民有自己的土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没有土地?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说明政不善。若是善政就不会出现土地流失,也不会出现土地集中,更不会出现掠夺和两极分化。所以,政很重要!”

    “公子所言甚是,是小人所虑不周。”姜孝抱拳躬身道。

    “守礼兄不必多礼。”谢瑍抬手示意道:“现在的新政大家都看到了,土地是公开丈量根据人口分配的,而且是不许买卖的,除非是国家收购,也是使用以地换地之法。土地账目公开,并允许黎民百姓查询监督。不但如此,土地会随着人口流动进行改变并登记入册。这样既杜绝了多占和土地浪费,又防止了土地收购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同时允许黎民百姓监督才是最重要的改变。”谢瑍看看这些认真倾听的属下,心中不由地想起后世,谁会听这样的话,在意这样的事呢?

    “公子,如此说来,黎民百姓的监督才是您最看重的。”张虎立刻从谢瑍的话语中听出了要点,

    “若风兄所言极是。”谢瑍点头笑道:“要想让政策利于民,就需要有民来监督。同样,若想要政策利于国,那就需要‘国’来监督。民监督,好理解,国监督呢?什么是国监督?那就需要有人代表‘国’,谁可以代表国?还是人民,那千千万万的人民如何代表国来监督政策?显然,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来发表个人的意见,这就需要选出一些代表来。譬如一个县10个代表,就从全县中选出10个可以代表自己说话的人出来。谁来选?人民自己来选,选出的人才能代表自己来说话。以此类推,可以选出整个国家的人民代表。最后,由国家也就是朝廷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组织这些代表朝会,大家一起研究利国利民的政策,表决通过后,由朝廷向全国颁布执行。”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如果这样的话,这些国家大事,就不是一人一言而决的。朝廷这个专门的部门就像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全能高手,既懂各种事物,又能博采众言,与众代表明议而断。丞相也好、尚书也罢,包括国君都是决策人之一,那么,是不是就可能消除一言而决的弊端呢。”

    “自古以来,圣纲独断,公子此议虽好,绝无可能。”张虎摇摇头道。

    “公子,非是老奴不敬,老奴觉得张将军所言甚是。”弓蚝皱着眉头不情愿地说道。

    “此言确是太早,慢慢来吧。”谢瑍看看众人脸色,恍然笑道:“走吧,我们回去准备一下,明日进山。”

    福禄城南,所谓的酒泉南山,谢瑍此行的目的地。

    实际上他们得到的地图上所标示的酒泉南山,不过是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山虽不太高,但峰峦叠列,巍峨险峻,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蜿蜒约70里,宋元以前称作嘉峪山。嘉峪山盘卧于肃州城西南三十里,向西北延伸。其主峰有二,集于中段,西峰遥与嘉峪关城南北相望,海拔1228米;东峰在西二分沟正南,海拔2109米,高出地面500余米。嘉峪山东西两端,各有一处断裂地带,形成东西两个石峡。峡中有峪,风景优美。山上松柏蔽日,野花飘香;峪中泉水粼粼,鸟雀喧鸣。

    西端的石峡,是由嘉峪关西端的一片岗峦与城西北七十里的黑山(古名金山,又曰鸿鹭山)相连接,中间构成石门,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锁钥,是通往新疆的要道关隘。西汉置玉石障,是因其山古称玉石山,设关又称玉门关,今称为石关峡。关外置县曰玉门县。《肃州新志》载:明置嘉峪关西麓,关以山得名。“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即指石关峡而言。今俗称黑山峡,形势天险。《汉书》所谓“酒泉塞”即指此石关而言。

    东端的石峡,古称嘉峪山口,即今酒泉城西南三十里的文殊山口,有通往祁连山卯来泉的大道,从此山口内穿过,也是历代防守之要口。其东之山,俗称鳖盖山。山峡两侧,山石壁立,似为数万年前,洪水冲刷的断崖,形势颇为险峻。峡内地形,逐渐向西南开阔,南北两山,层峦叠嶂,沟壑深幽,清泉流水,林木葱郁,气象十分清静。又有道观、梵寺,石窟隧洞,石径、天桥,遍布其间。徜徉其间,大有如临仙境之感,怪不得此中观祠那么多,真是神佛、仙道栖息修炼之所。这些自然胜景,构成一处天然美丽的峡谷,自古称之为美峡,或“嘉峡”,其山亦名嘉峪山,以其山中有美峡之故。

    今人皆称其为文殊山,乃因山峡中有文殊菩萨殿,修造已经年远,自元末泰定初年,蒙古皇系察合台一支游历于河西,其皇太子喃答失重修文殊寺之后,影响极大,男女士庶莫不前来景仰奉祀。延至明、清、民国相继,肃州远近数百里之内,各族善男信女,每逢朔望,特别是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连续八天,文殊山有佛道盛会,四乡八堡、山泽草原,各宗教会堂、工农商学,咸来朝山拜斗。有求佛攀道,了愿、算命、乞求儿女、寄托情偶者,各有所施,各有所求。或烧香布施,或虔诚修庙,或献匾献戏以示虔诚。藏民则大念黄经、又有头戴牛头马面,扮成天神夜叉、群跳“护法”之神舞。整个山寺,人山人海,香烟缭绕,鼓乐齐鸣。尤其文殊菩萨殿,金碧辉煌,“最有灵验”,深得众人信仰。

    有诗为证:塞上暮春天气晴,红桃绿柳正相迎;城西脚步城南路,远足文殊结伴行。

    又云:如云游客趁春晴,高毂牛车款款行;戈壁茫茫行欲尽,红山一抹眼前横。

    后世的文殊山洞窟,我还是喜欢称之为嘉峪山石窟。这些石窟洞窟依山势开凿于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明、清两代喇嘛教盛行,同时还有道教也以嘉峪山为圣地,以致多数的洞窟都加建窟廊或殿堂。据调查,嘉峪山共有大小寺观三十多所:属于道教者约占三分之二,佛教庙宇仅有千佛楼、观音阁、地藏寺、文殊寺,睡佛寺等十数处。

    其实,关于嘉峪山居人的最早记录,是大约东晋明帝太宁年间(公元323--326),即前凉张骏太元元至三年间。敦煌人宋纤,游学酒泉,见嘉峪山有山川林木之胜,峡谷流泉之美,欣然留住。于是,依崖凿壁,修石窟,建草堂,隐居此山,苦研经史,修德养性,从事著作。此间收纳弟子百数十人,讲学其间,前后于此数十年。据说共教出弟子三千余人,时人称之为隐士。

    《晋书》载曰:“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惟与阴颙、齐好友善。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濑何流?身不可见,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铭诗于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万寻。奇木蓊郁,蔚若邓林。其人如玉,维国之琛。室迩人遐,实劳我心。’

    纤注《论语》,及为诗颂数万言。年八十,笃学不倦。张祚后遣使者张兴备礼 征为太子友,兴逼喻甚切,纤喟然叹曰:‘德非庄生,才非干木,何取稽停明命!’ 遂随兴至姑臧。祚遣其太子太和以执友礼造之,纤称疾不见,赠遗一皆不受。寻迁 太子太傅。顷之,上疏曰:‘臣受生方外,心慕太古。生不喜存,死不悲没。素有遗属,属诸知识,在山投山,临水投水,处泽露形,在人亲土。声闻书疏,勿告我家。今当命终,乞如素愿。’遂不食而卒,时年八十二,谥曰玄虚先生。”【未完待续】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战争中的舰娘娇妻难宠:晚安,总裁大人方天术士血蛊记农门佳厨开局一元秒杀系统重生成蛇之龙神小娇妻和霸总互穿了钢甲幻城废婿逍遥使者逍遥行被宗门退货后,我自立仙门!大话西游2之欧皇附体七十年代杠精全家末日之神魔游戏重写人生史书三国传山上那群叛逆的剑修们毁灭世界从一串代码开始御兽:从养蚕开始成为虫系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