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十八章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原文】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4],而乱之首。前识者[5],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6]。故去彼取此。

    【注释】[1]上德不德: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

    “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3]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4]薄:不足、衰薄。[5]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6]华:虚华。[7]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8]薄:指礼之衰薄。

    【译文】具有上等德性修为的人不去行规范之事,就因为他不行德之规范之事,所以他才有德;具有下等德性修为的人行事都按照德的规范要求去做,就因为他执着于德的规范行事,所以他反而无德;具有上等德性修为的人本着自然无为的宗旨行事,因而他能无所不为。

    具有下等德性修为的人执着德的规范行有为之事,因而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具有上等仁爱修为的人行仁爱之事,因而他本身就没有作为。

    具有上等信义修为的人行信义之事,因而能在信义方面有所作为;具有上等礼仪修为的人执着于推行礼仪典范,但是却没有多少人与之相呼应。

    因此,就整个社会的变迁来讲,由于人们背离了道后才用德去规范行为,背离了德后才用仁去规范行为,背离了仁爱后才用信义去规范行为,背离了信义后才用礼仪去规范行为。

    礼仪是如何产生的呢?是社会上忠信观念淡薄,祸乱应运而生的产物。

    它看似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其实是把淳朴自然的道搞得华而不实似是而非,礼仪的制定也是人类变得愚蠢的起点。

    根据上述道理,所以大丈夫行事要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凉薄,立身于朴实而不立身于虚华。

    所以为人要去除凉薄虚华而以淳厚朴实为准则。【解析】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

    有人认为,上篇以

    “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

    “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此章老子通过对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的评论,说明之所以出现提倡修德、仁爱、信义、礼仪,是因为天下失道的结果。

    与道相比,德、仁、义、礼都等而下之,以德、仁、义、礼而治的社会是不理想的社会。

    而后老子告诫人们要在当时人性凉薄虚华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淳厚朴实的天然自我。

    老子在此章对礼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与法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的法大部分是循礼而来。

    老子反对礼,自然是从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而来,但就其理想和客观规律的背离而论,非礼也会导致社会无序的恶果。

    《道德经》讲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谈

    “道”,一方面是论

    “德”。老子认为

    “上德”是完全合乎

    “道”的精神。道、德、仁、义、礼、智乃老子社会伦理观的六大要目。

    老子在本书中用了

    “大丈夫”一词,据说是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这个词,并说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曾有人将此解释为

    “智慧很高的人”,意思差不多,但其中也包含有刚毅、果断、豪爽的内涵。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综]我背论语那些年极品乡村高手(在下桑罗)悍妃难惹嗜月江湖妖行天下:废柴捉妖师暗黑圣朝神权游戏之你算老几长生论剑撼龙诀闪耀新宇宙种田小王妃90后风水师重生之晚明风云朋友,海王了解一下我看书成了世界首富神机毒妃只想宠反派斗破之我有紫晶欲封天许神今天追妻成功了吗穿越三国之不一样的霸王足球:莫谈感情,我只是个AI综武:人在大明,打造无上仙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