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九零章 君权与相权(第1/2页)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大明皇帝朱简炎在行宫住了几天,跟自己的父亲太上皇朱仲梁一起,在朱靖垣的建议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后续改革的方向。

    朱靖垣虽然特殊,但是朱靖垣的建议仍然只是建议,最终的决策还是要朱简炎来做。

    朱靖垣很多理想化的设想,其实经常会被朱简炎和朱仲梁给压到现实方案上实行。

    就比如说,朱靖垣认为,实设的九卿的品级,可以给先给从一品,也可以直接给正一品,同时建议直接给正一品。

    这是朱靖垣习惯性的大方,而朱简炎和朱仲梁就习惯性的“吝啬”。

    朱简炎理所当然的选择,就是初授九卿给从一品,三年后或者六年后,甚至准备到退休的时候,才会升授到正一品“荣退”。

    与此同时,作为对大明的政治体系最了解的人,朱简炎和朱仲梁考虑的细节也更多。

    比如说,在设立大域和分管九卿之后,如何确保本土直辖省份的实际地位高于大域?

    如果九卿分管着几个朝廷的中央衙署,同时还是一个大域的对应首脑,那九卿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会不会偏向于自己主管的大域?

    如果不做针对性的调整,所谓的直辖省的事务,在分管九卿设立自后,仍然要送给对应的主管部门,然后再转到分管对应事务的九卿面前。

    直辖省分需要联络的会是所有的部门,最终处理自己的事务的也是所有得九卿。

    反过来看,九卿主管的这个大域的事务,则是通过大域本地确定的都护、总督、提刑官、御史六个主管分类官员,直接送到一个确定的分管九卿面前。

    这种情况下,朱简炎觉得如果是九卿,就算是自己不是有心偏袒自己分管的大域,肯定也会因为对自己直接分管的大域的官员更熟悉,对事务有直接的决定权,不需要去找其他人,而理所当然的去优先处理这些事务。

    这也会让分管九卿获得对应大域的“相权”。

    太祖朱元璋禁止设立宰相,本意是将相权并入到皇帝手中。

    相权的本质,是在君主之外,官僚体系之内,另一份“通用决策权”。

    决策权很重要,但是“通用”更加的重要,那是另一个官僚体系的“核心”。

    官僚体系有自己的核心,就能甩开皇帝处理绝大部分事情。

    朱元璋将相权收入皇帝手中,将整个朝廷的通用决策权合并,全部集中于皇帝一身。

    除了皇帝之外,朝廷之中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在绝大部分政务上同时拥有决定权。

    所有的官员,都只是某一个限定条件下的决策者,一个分管门类之内的决策者。

    整个国家,整个朝廷的所有事务,最终归集的目标,都有皇帝一个人,皇帝大明唯一的核心。

    在此之前,神州传统封建王朝的朝廷官僚体系之中,通常都有至少两个决策核心。

    至少是有一个主要核心皇帝,一个或者多个次要核心是宰相。

    朝廷少了一个主要核心,或者主要核心不负责任,其他的次要的核心运转起来,仍然能够维持这个体系的基本完整,维持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转。

    但是自朱元璋之后,中央朝廷官僚体系的核心,只剩下了皇帝这一个主要核心。

    脱离了皇帝这个核心,这个体系就直接分成几大部分,相互之间无法完成正常交互。

    朝廷和官僚体系也就没办法正常运转,最起码是没办法合法的持续运转了。

    朱元璋用一整套的顶层构架,堵死了第二个核心出现的可能性,真正将集权进行到了极限。

    自朱元璋之后,在也没有出现过事实上的权臣。

    哪怕皇帝完全不管事,它也是维系朝廷运转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哪怕弄死现有的皇帝,也必须再立一个皇帝,否则整个体系仍然无法运转。

    仁武朝之前的时代,出现了大学士不“票拟”,皇帝直接下旨被称为“中旨”,可能会得不到执行的情况。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旨”是现代意义上的不合法文件。

    票拟本来就不是圣旨合法与否的必要条件,圣旨和皇帝的意志本来就是法律。

    拒绝执行的官员实际上就是在抗旨。

    那时候的大学士,相当于官僚体系的代表和领袖,他们不票拟的做法,是表示官僚体系不支持皇帝的决定。

    这种情况说明皇权和文官集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皇帝又想要强行推动自己想干的事情。

    在官僚体系和文官集团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官僚体系在用拒绝执行的方式对抗皇权。

    不票拟就是官僚体系首领向外发出的信号,意思相当于对着所有得官员们喊话:

    “大家都不准按照皇帝说的办,谁去给皇帝办事,以后有你好果子吃!”

    下级官员们不执行的原因,其实是担心以后会被官僚体系排挤,而不是说圣旨不合法。

    如果皇帝有自己能够完全控制的下属,如果皇帝掌控者能够独立贯彻自己意志的执行力量,根本就不会在意圣旨有没有票拟。

    世祖皇帝掌权的过程,就是重新建立自己班底的过程,也直接打碎了所谓的票拟惯例。

    作为皇帝的朱简炎,以及当过皇帝的朱仲梁,都比臣子们对相权更加的敏感。

    所以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后,他们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设立中央朝廷分管九卿的同时,必须调整和明确九卿们的决策范围。

    九卿仍然只能是某一个范围的决策者,并且不是最终决策者。

    宗伯相当于仁武朝之前的礼部尚书,只管文化、礼仪、教育,冢宰相当于以前的吏部尚书,只管官僚体系建设,司马相当于以前的兵部尚书,只管军事预算,军事建设放在都督府。

    司徒管财政和税收,司空管工业和建设,司寇主管法治建设等等。

    最终大体上还是按照朱仲梁的思路,基本上按照传统的九卿的职责去做了分配。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例如把民政从管财政的司徒身上了下来,分给太保管。

    与此同时,九卿也不能是大域的真正主官,不能具有分管的大域内的“通用决策权”。

    在仁武朝之前,朱元璋之后,虽然完全拿到了中央衙署的通用决策权,但是地方上的决策权还是经常会在主管官员手中统一。

    巡抚和总督都是某种形式上的地方通用决策者。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页
随便看看: 我的美女小姨校长顾一鸣与叶悠然的恋爱日记诱夫入怀:喵系萌妻别病娇!妃谋传奇剑神在校园剑尊武圣重生拒绝渣男我的白富美老婆小说早安,前夫大人一个智商超过500的大脑乱花飞尽红颜劫成为病娇殿下的白月光神战之后我是大债神妖孽太子神探妻我在球场捡了个对象暗涌从终极一班开始卖假药县令夫人她又美又飒(穿越)穿越有物资,美国人你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