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十四章 入新平谢瑍生慈悯,讲道老姚兴问无为(2)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con148820”>

    第五十四章入新平谢瑍生慈悯,讲道老姚兴问无为(2)

    【接上章】

    现在是386年,四世纪末,现在北魏以及后秦笃信佛教的帝王尚未长成或出世,佛教还是幼生期。

    苻坚本人崇信佛教。太元四年苻坚十万大军攻取襄阳后曾言:“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此一人指的正是一代高僧释道安。释道安见长安战火兵临,即欲率弟子南下,为朱序所阻,只好令弟子分散而出,自己留在襄阳被俘至长安,居于五重寺中。

    苻坚对其甚是礼遇,有徒众数千名,随他弘扬佛法。淝水之战后,长安成为兵地,道安留侍弟子慧宁西行新平,居静光寺。未几,道安卒于385年3月。不久,长安为慕容冲所陷,慧宁遂于新平静光寺修持。后姚苌在此弑杀秦王苻坚,也算是了解了苻坚与佛教的最后缘分。

    实际上,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者,都是谙熟黄老和精研儒术之人。所以后来中国的佛教与发源地尼泊尔及印度的佛教区别是很明显的,因为融入了黄老和儒家学说的部分。这也是佛教在后世得以昌兴的原因,正如儒家之礼教,佛家有些理念统治者希望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佛的意思是“觉者”,知生命和宇宙之真相,超越生死和苦乐、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人向善,提倡众生平等;戒贪嗔痴,以今世修来生;有出世入世之别,大乘小乘之分。一旦成佛,那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脱离苦海,踏入极乐之地。只佛说,人人可成佛,即有无数追随者,以求成佛。然古往今来,成佛者几?

    作为一个后世人之灵魂,特别是领教了周围诸国对中国的嘴脸,还有那些只为圈钱置民族国家不顾的这个专家那个专家,以及出卖民族国宝的汉奸,还有那些披着出家人外衣赚钱的和尚道士,谢瑍对所有无良心无道德及不劳而获的都有一种从心底的厌恶,特别是那些靠嘴皮子蛊惑人的,无论是什么砖家、什么叫兽,还是什么其他。

    慧宁早就知道谢瑍到了。静光寺寺主摩诃外出云游,将寺内事务交予慧宁打理。其时慧宁暂代一庙之主。

    谢瑍无意中弄了那么大的阵势,作为一寺之主(虽然是暂时的,谁能说不能转正呢?),随释道安多年,岂是平凡人,如何不知?

    慧宁在佛塔之上,观察良久。但见来人丰神玉润,行止从容,动静之间,暗合自然之道,几近无相无形。慧宁知自己无论修为还是心境远逊对方。可惜隶非同道,相见之下,难免有一场龙争虎斗。

    这边慧宁得报,既有所定,也不怠慢,即吩咐小沙弥将谢瑍等人迎入客房。谢瑍见寺(庙)主并未出面,也不在意,本就非为此来。既有住处,足矣。所以谢过小沙弥,三人即在房中小憩不提。

    慧宁不明谢瑍来历,暂避不见。姚兴可没这个顾忌,见谢瑍等人被迎进客堂寮房,即刻派人回去准备礼品名帖,欲见谢瑍。

    太子洗马范勖劝道:“太子殿下,来人未知底细,不应鲁莽相见。”

    姚兴答道:“此非常人也,断无相害之理。况于吾城,纵千军万马尚未可惧,何虑区区三人也?”乃不听劝,径入寺中。

    慧宁原不欲见谢瑍等人,然姚兴到来,慧宁只好迎接。作为出家之人,只此一点已落下乘。这其实也怨不得慧宁,毕竟静光寺就在姚家的地盘之上,强龙难压地头蛇。

    当知道姚兴要见谢瑍时,慧宁暗叹人算不如天算,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见就见吧,修佛多年还不如一童子不成?此刻,即便明知不敌,也由不得他了。

    姚兴年纪虽轻,儒学佛学都有涉猎,谢瑍虽满脑子后世的知识,对儒释道只能说些了解而已,并不精通,所凭者不过预知历史进程和一些后世观点和发展方向而已,当然还有一手好字,太极功夫。

    谢瑍等人刚喝了沙弥端上来的茶水,三个人此次各有所获,正在暗自体味,忽然小沙弥进来,递上拜帖,禀道庙主陪同,有客来访。

    谢瑍微微一笑,未看拜帖,已知来人来意。

    三个人起身相迎,姜孝上前开门站在门旁,谢琼执帖立于兄长身侧。

    姚兴进了门,秉首施礼道:“在下姚兴,字子略,见过先生。”

    “谢子明见过子略兄。”谢瑍双手抱拳,躬身还礼道。谢琼和姜孝也跟着行礼。

    “先生兄谓,子略不敢领受。”姚兴再次秉首施礼道:“先生艺业,出神入化;先生德仁,感化众生。如此几近于道者,天下少有。子略愿听教诲,闻先生之道。”姚兴若非亲身经历,怕也是不信会有那样的景象的。而且姚兴如今还没有后世那样的城府和厚黑。

    谢瑍听了姚兴之言,并不推辞,这可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绝好时机。谢瑍因知其喜好儒家佛学,所以微微一笑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谢瑍顿了一下,接着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谢瑍引用德道经的这两段话,前半部分说明道之所以为道,不是普通的道理,道亦非永恒不变之道;后半部分以道家无为“行不言之教”告诉姚兴不是不教他,而是愿行不言以教。

    这个说法和谢瑍之前进城的所为是相合的,谢瑍什么也没说,但相随之众人确是得到了教化。

    姚兴正自琢磨谢瑍的意思,慧宁却先开了口。

    “居士此言谬矣。”慧宁满面含笑道:“佛曰:万法缘生,皆系缘分。今施主与太子殿下相识,即是有缘。殿下诚心相求,施主何以不教?”

    “庙主勿急,然不言非不教也。”谢瑍笑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施主之言,有而不有,为而不为,岂非自戕己说?”慧宁笑道。

    “庙主以为何以有何以无?”谢瑍拱手道。

    “法有我无。”慧宁双手合十道。

    谢瑍听了,施礼道:“多谢庙主赐教。庙主以我无而言有法,瑍何不以无为而无不为?无者,始也终也。有,无所生;无,有所终。”

    “芸芸众生,众生皆有相。施主言无为始终,皆虚无也。则万物安在?”慧宁言道。

    “万物者,相也。”谢瑍道:“大师既问相,则相在我心。”

    “众生皆有相,然众生非相非非相。”慧宁道:“居士以心相而代万物,岂君子之言?”

    “吾思故吾在。”谢瑍笑道:“《老子》云:‘……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象通相)……’《庄子·知北游》云:‘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大师言众生皆有相,若无众生,则诸相皆无。众生随万物,自然非相,非非相之言看似玄秘,实则蛇足。”

    “罪过!罪过!”慧宁道:“居士此言大谬。岂不闻: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乎?”

    “相由心生,故某才言‘相在吾心’。”谢瑍正色道:“庙主,‘设有’为真,可否?”谢瑍问道。

    “可。”慧宁答道。

    “那么请问庙主,镜中花,有否?”谢瑍问道。

    “无。”

    “水中月,有否?”

    “无。”

    “既眼见为无,则万物皆如此般幻影,此‘设有’非真,即无也。”谢瑍从容不迫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何也?无一己之私,公也。”

    【未完待续】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重生风流厨神圣帝战尊武破巅峰最强机甲武装亲爱的陆先生傲娇摄政王,你命里缺朕暗王强护闲云野鹤舒染简薄言烟雨任平生孙策的野望美人请别打脸秦烟绾陆隽骁洪荒:截教第一仙一睁眼,我穿成两个熊孩子后娘穆漓夕唐擎KPL:我收集怒气就变强分手后成就歌坛天王美强惨她只想复仇[快穿]末世重生:囤货百亿只想咸鱼快穿好孕福妻偏要宠